新闻动态
联系信息/contact us
电话:傲世皇朝登录地址
传真:傲世皇朝注册
邮箱:傲世皇朝@163.com
邮编:215155
主管:傲世皇朝招商主管
在济南市市中区二环西路11956号(原段店南路32号、段店南路268号),有一家生产混凝土搅拌机等建筑机械的高新技术企业——山推建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。这个企业名称,可能许多济南市民并不太熟悉,可要说它曾经的名字——山东省建筑机械厂,相信大部分济南人都耳熟能详。这家创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,以生产建筑机械为主的工业企业,不仅一步步成长为国内建筑机械行业的领军者,也保留下许多见证过我省建筑机械工业发展历程的珍贵工业遗产,成为济南这座城市的一份工业记忆。
走进山推建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大门,一眼可见南侧爬满绿植的四层办公楼,颇具沧桑感。该办公楼建于1967年前后,目前仍在正常使用,是该企业最具代表性的工业遗产之一。在办公楼北侧,有一座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平房建筑,现在是企业的实验室,其外立面已经粉刷过黄漆,看不出红砖垒砌的模样了。在南侧墙壁上,挂着一块“济南市历史建筑普查建筑”的铜牌,落款为2018年1月25日济南市人民政府公布。这应该是整个厂区最早的工业建筑之一。
在实验室北侧,还有一座外立面红白相间的礼堂式建筑,也颇有时代感,现在是职工用餐的职工之家,里面还布置有一个有关企业发展历程介绍的展览空间。在该建筑北侧,垒砌了一堵墙进行隔断,围墙外面一些属于企业的建筑已经被外租出去。其中的一座水塔,不同于常见的圆柱形,造型格外别致,颇具美感,也是20世纪50年代的工业建筑遗产。
办公楼东头往南是一条企业内部的中心大道,道路两旁都是分别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的车间厂房,鳞次栉比,颇为壮观,是难得的一片比较完整保存下来的工业建筑遗产。尽管大部分车间外观都喷涂了白漆,有的也爬满绿植,看不出历史风貌了,但根据建筑的造型,依然可以感受到其历史沧桑感。尤其是车间内部,横空架设的梁架结构保留着原始的风貌,还有一些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机器设备仍在使用,是活态的工业遗产。
在厂区最南侧,东边是已有几十年历史的老库房,外墙有“禁止吸烟”的老标语。西边是新产品存放区,一些最新出产的产品摆放在那里。新旧对比,不禁让人对企业的发展变迁生出无限感慨。
追溯山推建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建和发展演变历史,要从1956年说起,当年9月,公私合营企业——“济南天丰机器厂”成立,厂址分散在济南市经七路纬十二路和大观园西侧、经五路等几处地方。当时,国家正处于手工业和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收尾,进入大规模工业体系建设时期。在这种历史背景下,隶属于济南市重工业管理局的“济南天丰机器厂”,主要从事机械修配、机械制修等业务。
1958年,济南天丰机器厂改称“山东省建筑工程局建筑机械制造厂”,隶属山东省建筑工程局,成为一家省属企业。也从该年起,工厂正式投入机械制造行业,并在现址二环西路11956号开始新建车间厂房。1959年,工厂与山东省建筑工程局安装机械厂合并,改称“山东省建筑工程局金属加工厂”。1960年,企业更名为“山东省建设厅建筑机械制造厂”,归属山东省建设厅管理。1963年,又更名为“山东省建设厅建筑机械修配厂”。1964年秋,工厂由经七路纬十二路465号等处整体迁至现址,更名为“山东省建设厅建筑机械制修厂”。一直持续到1971年,再次更名为“山东省基本建设局建筑机械厂”,归属山东省基本建设局。1974年,企业归属山东省基本建设委员会,又更名为“山东省建筑机械厂”,开启了混凝土搅拌机械制造的发展历程。
此后,“山东省建筑机械厂”的企业名称总算稳定下来,一直沿用了20年。“山东省建筑机械厂”也是广为济南市民熟知的名称,直到1994年企业改制成为“山东建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”。期间,企业隶属关系,在1978年归属山东省建筑施工管理局,1981年归属山东省建筑工程管理局,1984年归属山东省建筑工程总公司。直到1988年,企业划归济南市建筑管理局,重新成为济南市市属企业。
据1987年10月出版的济南市机械工业志编纂委员会编《当代济南机械工业》记载,1956-1965年,该企业主要生产制砖机、制瓦机、球磨机、粉碎机等建材机械,是当时全国产量最高的生产厂家。20世纪50年代产品便打入国际市场。1966年后,开始生产JG150型和JG250型混凝土搅拌机,还生产了T611型镗床、QL25T轮胎起重机、飞机副油箱、QT60、 QT16塔式起重机等。
其中,生产飞机副油箱,是该企业经历的一段军工产品生产历史。至今,在山推建友老库房里面,还保存有当年生产的飞机副油箱配件,以及一台1960年中捷友谊厂出产的35毫米立式钻床,见证了这一段红色军工生产历史。
据86岁的退休职工郭鹏章老人回忆,他是1958年进厂工作的,进厂40天就当上了青年突击队员,三个月后就被评为先进工作者。由于他爱钻研,技术全面,车、铣、刨、磨各工种都干过,颇受带班的师傅夏汝林喜欢,厂里遇到加工比较复杂的活,夏师傅都要推荐他上。1968年,正值我国面临苏美两霸战争威胁,全国正在进行“备战、备荒、为人民”的三线建设时期,山东省建设厅建筑机械制修厂也承担了为军用飞机制造760升飞机副油箱的生产任务,专门成立了军工车间,派驻有军代表。为了生产飞机副油箱,不但派工人到沈阳、南昌等地学习,工厂还从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买来一台淘汰下来的35毫米立式钻床,是由位于沈阳的中捷友谊厂出产的产品。
“这台机床买来后,是我们厂最先进的设备。以前我们用的都是皮带传动的机器,用上这台机床,当时就像赶牛车的,一下子换成了开汽车,那差距不是一般的大!”郭鹏章老人回忆起当时的情况记忆犹新。当时厂长就找到他,要让他承担飞机副油箱悬挂构件的研制加工任务,并承诺“缺什么设备尽管提,要什么给什么。”有了厂领导的支持鼓励,当年还是年轻小伙的郭鹏章干劲十足,“越难干的活,越想钻研”。平时干工作遵循“四个一样”的原则——黑夜和白天干工作一个样;坏天气和好天气干工作一个样;领导不在场和领导在场一个样;没有人检查和有人检查一个样。1970年,郭鹏章和另一位工人连续工作54个小时,终于加工出第一套产品,然后立即送往沈阳搞破坏性试验。一直到1980年左右,厂里飞机副油箱悬挂构件的加工都由郭鹏章完成,那台中捷友谊厂出产的35毫米立式钻床,在那段时间也几乎成了他的专用设备。
整个十年“文革”时期,尽管企业依然取得了一些成绩,但由于管理混乱,生产经营受到较大影响和冲击,效益比较差,1974年一度出现亏损,但仍能继续维持正常生产。“文革”后期,机械行业回暖,山东省建筑机械厂主要生产小型混凝土搅拌机,产品以滚筒式搅拌机、塔吊为主,以及200砂浆机、淋灰机、麻刀灰机、水磨石机、打夯机等小型建筑机械。
1978年改革开放后,企业迎来飞速发展期。针对建筑机械需求量的巨增,1982年,山东省建筑机械厂与中科院廊坊建筑机械研究所、建设部长沙建筑机械研究院等科研单位联合,在全国率先开发研制JS350双卧轴强制式搅拌机,以及JD150型单卧轴强制式混凝土搅拌机,各项性能接近国际水平,分别于1983年7月和1984年5月通过部级鉴定,成为国内混凝土搅拌机的换代产品,结束了滚筒自落式搅拌机几十年来一统天下的历史。1984年以来,又先后研制了JD350型、JS500型、JD250型、JZ200型、JZ350型混凝土搅拌机,实现了每年“设计一种新产品、试制一种新产品、鉴定一种新产品”的技术开发目标。
1985年,该厂主导产品为混凝土搅拌机,年生产能力为2548台,1985年实际生产14个品种3553台,其中新产品产量居全国同行业第一。另外,在铸锻、钢结构方面,该厂具有一定优势,曾先后独立承担过海军潜艇修复、海港修建、平阴黄河大桥和重大的援外工程中的钢结构制造与安装任务。1986年,企业新产品JZ200/300砼搅拌机,再获市场追捧,首年售出12台,并在1988年获山东省经济委员会“山东省优质产品”。1990年,新产品HZS50站推出,首年销售4台。后来在1993年8月,微机控制HZS50混凝土搅拌站获“高新技术成果及产品展交易会金奖”。
1993年这一年,企业又研制出45T/100T水泥仓,F1/F2螺旋输送机等新产品,并在同年兼并了地处济南市南辛西路50号的济南市第二预制件厂。该厂占地4.8公顷,职工410余人,主要进行配料机、商品混凝土和预制构件的生产经营。1995年,随着国内各地开始大力发展混凝土机械,各地大小机械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,而此时企业已改制为山东建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,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,在行业内的龙头地位受到一定冲击。进入21世纪之后,建筑工程机械行业进入十年高速发展黄金时期,而由于技术创新缓慢,产品更新滞后,经营痛点频现,再加上债务问题,企业不仅没有得以快速发展,还一度到了濒临破产的边缘。
2010年,以生产建筑机械为主的山东建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,与生产工程机械为主的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战略合作,实现第一次牵手。山东建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免基础型系列混凝土搅拌站,被认定为国内首创,处于国内领先水平。另外,企业生产的高铁混凝土搅拌站、自行倾翻防离析型干混砂浆运输车、无轴式混凝土搅拌机等产品,综合技术指标均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。
2012年,山东建设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增资扩股形式吸纳山推股份注资,成为山推控股子公司。2013年3月,企业正式更名为山推建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,从此,企业发展又掀开了新的篇章。企业积极吸收山推股份优秀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经验,打破固有传统制造模式,抢抓市场机遇,不断开发新产品,实现船载式搅拌站升级、移动式搅拌站等新产品开发,各类产品在国家家重点工程建设中大放异彩,公司生产经营逐步走上正轨。
自2003年混凝土搅拌船被施工单位选中,应用于东海大桥建设,并在后续的重点工程建设中接连发力。苏通长江大桥、杭州湾大桥、港珠澳大桥、泉州湾大桥、深中通道……在各大项目建设都能看到山推建友混凝土搅拌船的身影。
目前,公司研制的JLB3000型沥青混合料搅拌设备矗立于世界海拔最高的西藏阿里地区,国内首艘深层水泥搅拌船DCM在香港新机场投入使用。GTD60干混砂浆搅拌设备及其配套ZSTV100C塔式制砂设备、新型混凝土搅拌运输车、5G远程控制系统应用于混凝土搅拌站……企业新产品研制和创新应用层出不穷,新质生产力发展如火如荼。
山推建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技术质量专家庞先生,1993年大学毕业,分配到山东建筑机械厂工作。他介绍说,当时,企业属于国家大型二级企业,拥有职工1700人左右。第二年,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,成立了山东建筑股份有限公司。那时企业的主要产品为搅拌机,搅拌站,由于生产厂家少,产品供不应求,企业效益也很好。职工福利也很好,不仅过年过节发东西,还有季度奖、半年奖、年终奖,收入也比较高。再加上企业建有自己的幼儿园、职工医院、招待所、煤气站、食堂、澡堂,生活也很方便,小病不出厂就能看。
庞先生说,1997年左右,由于市场竞争激烈,加上企业自身负担重等原因,经营一度陷入低迷,厂里的服务公司为了生存,拓展业务,甚至生产过家具、豆腐和面条。直到2000年左右,企业剥离三产等和主营义务无关的产品,逐步加大新产品研发投入,再加上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工程的陆续开工,企业产品重新得到生产青睐。2003年开始,随着国家加速高铁和跨海、跨江、跨河大桥项目的修建,企业生产的搅拌设备,包括用于水上施工的混凝土搅拌船大受市场欢迎,企业经营情况又重新焕发活力。一直到现在,企业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高潮。
“产品创新意识和市场开拓意识比较强,是我们企业能够站稳市场脚跟的底气。我们企业特别重视新产品研发,每年都要推出五六个或七八个新产品。”技术人员出身的庞先生颇有感慨地说,由于生产的自动化程度增大,现在企业的职工人数大约有五六百人,比以前少多了,但工业产值却增加了很多。他自豪地说,新中国成立之初,几乎每一个省、市、自治区都成立了一家建筑机械厂,能够延续生存到现在并继续从事建筑机械生产的,只有山推建友一家了。
老职工任先生介绍说,他当年是放弃了回老家乡镇事业单位工作的机会,来到这里工作的。那时,企业效益很好,都为能到这里来上班感到自豪,不仅职工收入高,企业各种设施都有,生活也很便利,一些事业单位的姑娘都愿意嫁给这里的小伙子。他笑着说,他认识的好几个男同事,找的对象分别是省城几家医院的护士。在他印象中,2010年,企业工业产值达到3.8亿元,本打算第二年再创新高,没想到,由于市场竞争激烈,2011年经营效益大幅下滑,遇到了一次挫折。2012年山推注资入主企业,将工程机械和建筑机械两大紧密相连的行业统筹了起来,企业再次进入一个稳定发展期,一直到现在。